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今天,创业不但是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的有效途径,也是缓解就业压力,调整资源结构的有效方式。
随着“双创”的蓬勃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开始备受关注。创业教育与文学、历史、哲学、社科等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在于,创业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创造了内容、目标、方式,参与创业教育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创业教育的内涵。纵观这几年我国的创业教育情况,不难发现,其实真正能进行创业的学生少之又少。
创业教育研究领域过于宽泛
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处于发展初期,仍在探索如何使创业教育与专业、就业更好地融合。一方面我国部分高校学科和专业并不是很适合创业,因此以选修课的形式对创业教育进行理论知识指导,创业只是流于表面形式,没有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
另一方面尽管大多数高校在专业中设有创业教育课程的,或为完成教学进度、或教学设备不完善,或师资队伍不足,创业教育缺乏实践性操作,学生对于创业没有深刻的情感体验。同时,在创业实践活动上,高校呈现出同质化的创业教育,如邀约创业家分享经验、参观创客空间、组织辩论赛、撰写创业计划书、专家讲座等技能的模拟操作,并没有实现创业教育与高校特色专业相融合。创业教育脱离实际需求,以创业带动更大范围的就业无从实现。
创新氛围不浓烈
创业教育的本质在于挖掘每一位大学生的创新潜力,唤醒其创新、创业的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从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来看,我国许多高校仍是应试教育,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却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个性的培养。很多高校大学生几乎都没有接受过创新能力的训练,没有尝试,何来创新?难以获得具体的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导致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思想僵化,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欠缺。
师资队伍不够强大
教师作为引领学生发展的指路人,应充分发挥好在创业指导方面的作用。现有一个普遍情况就是,高校的就业指导老师由于没有实际的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经验,他们所讲授的知识更多是停留在就业指导层面,对创业实践意义不大。为了加强师资力量,学校会聘请著名的企业家来课外讲座,但这类讲座系统性较差,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创业教育不等于创业。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成为企业家,鼓励大学毕业后都去创办公司,而是通过系统的学习与实践,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与素养,激发内在潜能,让他们的思考方式发生变化,帮助他们适应未来的不确定性。